我書

某一天,開始了

Archive for 七月 2013

不加價、不減班,如何整頓公車系統?

leave a comment »

本文出處:How to Fund Transit Without Raising Fares or Cutting Service

2004年,艾許(Mark Aesch)剛就任美國「羅切斯特-珍尼西區域運輸局」首長時,當地公車體系狀況很差,赤字高達450萬美元,班次準點比例只有76%,當時官員打算仿效其他城市,以提高票價試圖處理問題,但遭到艾許否決。

他表示,「我認為不可能要求消費者拿更多錢購買不良體驗」。

艾許不僅堅守立場不漲價,更在2008年調降票價,等到他2011年底卸任時,當地公車系統已鹹魚翻身、轉虧為盈,公車行駛里程數降低、乘客數提高,準點率更高達91%,運輸局累計盈餘達3550萬美元,稅金占經費比例更減少超過三分之一。

此後艾許成立名為TransPro的顧問公司,並出版《推動卓越》(Driving Excellence)一書,鼓勵交通體系官員將「私部門心態」帶入大眾運輸系統,目前成效不錯,去年艾許甚至協助底特律穩定公車系統狀態,若這套方法在底特律也行得通,就應該能在全美通用。

艾許表示,「我覺得這套模式幾乎在任何地點都可行,改善顧客體驗品質,創造出個別員工以組織成功為榮的氛圍,這些關鍵在任何地方都相同」。

今日大眾常預期,如果經費下滑,交通單位就會刪減服務或提高票價,不過艾許主張,若想增加乘客及營收,最佳方式肯定是改善乘車感受。

在羅切斯特地區,艾許與同僚著重於公車時常誤點的問題,他們運用資料分析各條路線後,發現多數問題在於提早到站的公車,最後終於找到關鍵,由於駕駛的休息時間均集中於終點站,故駕駛都急著想抵達終點,讓休息時間延長。

整個系統開始進步後,艾許創造出誘因,讓情況持續朝著正確方向邁進,他設立所謂的「股價」,並與行政人員薪酬相連,只要表現改進,薪資會同步提高,後來連駕駛都意識到這套制度的優點,工會也投票決定讓薪水與系統表現連動,據艾許所言,這些變革在他上任之初都看似「無法想像」。

他最成功之處在於爭取社區認同,改善公車服務後,艾許派出宣傳小組,前進大學校園、購物中心、公寓區等,懇請民眾支持增加經費,維護每天載運許多學生、消費者及居民的公車系統,他有時會提到,一如房地產業者可能會藉由代付水費吸引房客租屋,大眾運輸系統也該提出誘因。

艾許指出,「若大眾運輸模式只是要求納稅人或乘客掏出更多錢,只會加速減班與品質下滑,必須找到新的商業夥伴,用稅金以外的經費支撐大眾運輸系統」。

許多人會擔心,若以民間單位策略經營大眾運輸工具,雖然提高效能,卻犧牲服務社會的精神,假設某條路線的收入不高,較具企業心態的官員可能會決定停駛,導致中低收入地區乘客無公車可搭。

對於這些疑慮,艾許訂定一套計算標準,讓乘客數與營收比重相當,只要乘客眾多或營收豐厚,公車路線絕不會停駛,但若既無盈餘、對社區亦非必要,這些路線存在的價值就會降低許多,也是營運單位必須考慮開鍘的對象。

「我們自問一項根本問題,大眾運輸究竟該負責為社區提供服務?還是為納稅人帶來營收?我們認為兩者皆然,故建立一套衡量績效的制度,同時納入雙方,再計算出最終分數」。

去年艾許的構想通過有些人口中的最終試煉,由於底特律在2011年發生連串公車危機事件,邀請艾許介入整頓,儘管只有短短一年時間,艾許改善公車準點率、讓乘客數回穩、避免調漲票價、為營運單位節省3900萬美元,甚至連乘客滿意度也提高四成。

雖然底特律公車服務未來去向仍取決於經營者作為,但艾許認為此事已證明,他的概念無論在大小系統都適用。

「改造羅切斯特運輸營運單位是一回事,但在成功經驗稀少的底特律,要降低成本與提升滿意度,又是一回事」。

Written by Leonard Chien

27 七月, 2013 at 18:56

張貼於Uncategorized

首爾:政府出手扶植分享式經濟

leave a comment »

本文出處:Why The Sharing Economy Is Taking Off In Seoul

韓國首爾近年來已成為設計、時尚與科技重鎮,也積極力圖投入「分享式經濟」大型實驗,主要推手則是去年秋天成立的「分享式城市」地方計畫。

相較於洛杉磯、紐約等美國市場裡,Airbnb、Lyft、Uber等分享式經濟新創公司雖然遭遇法規阻礙,首爾則為政府擁抱分享式經濟的範例,官方認為,首爾人口密度超高(上千萬人居住在234平方英里土地上),導致人口過多、住宅與停車位不足等問題,都可透過分享式商業概念改善,且不需政府斥資。

Shareable網站指出,新計畫包括以下重點:

市政府推行的措施包括:篩選及指派分享式非營利組織與企業,提高用戶信任感;宣傳首爾的「分享式城市」形象;撥款24萬美元補助十家分享式企業開銷;提供辦公空間、諮詢、補助金扶植20家分享式新創公司;成立「首爾分享式經濟推廣委員會」,代表來自學術、司法、媒體、福利、運輸等各界;籌辦「分享式城市國際會議」。

Shareable網站指出,官方支持的新創公司中,包括兩家方便民眾相互租借物品的公司、汽車共乘服務、童裝交流服務、餐食分享網站、捐獻西裝給社會新鮮人的公司等。除了支持民營機構,首爾政府也推出官方分享式服務,例如車輛共用方案、方便民眾運用官方建築閒置時段、介紹長者將家中空房間分租給學生的平台。

因為當地人口眾多、人口密度高,全國又有六成民眾使用智慧型手機,讓首爾或許顯得獨特,打算利用分享式方案解決部分市政問題,首爾社會創新局局長Kim Tae Kyoon表示,這項方案將協助民眾重拾因快速都市化而流失的人際關係,他提到「這項計畫最終希望幫助人們共享生活、恢復信任感與人際互動,並塑造人心流動的溫暖城市」。

Written by Leonard Chien

22 七月, 2013 at 20:18

張貼於社會書, 資訊書

以法令方針鼓勵走樓梯

leave a comment »

本文出處:Mayor Bloomberg Says You’re Not Using the Stairs Enough

美國紐約市市長彭博(Mike Bloomberg)日前發出行政命令,要求所有新政府機構設計時,必須鼓勵走樓梯等體能活動,希望制定新法及成立新學術中心後,其他紐約建築也能跟進,他希望藉此推動名為「積極設計」的哲學。

彭博在卸任之前,致力立法增進公共衛生,包括禁止吸菸、反式脂肪等,後來主張禁售大杯含糖飲料;彭博最近則打算透過建築與設計規範打擊肥胖問題。

當代設計讓人習慣久坐,許多當代辦公大樓並不鼓勵人們走樓梯,也不鼓勵人們走幾步裝滿咖啡,有些辦公室刻意設計,例如停車場設於出入口旁,或鎖上樓梯間門戶,其他辦公室則是因為標示不清,讓人誤以為樓梯僅供緊急使用。

在彭博與主張積極設計人士眼中,這就屬於不良設計,各個場所興建時,應鼓勵各年齡層民眾步行及各種體能活動,不過以建築物而言,樓梯仍是最常出現的範例。

彭博剛頒布兩項法令,希望鼓勵人們走樓梯,不過市政府強調法案並無強制性,也需經市議會通過。

第一項法令將要求建築業主在每棟建築物內,都必須設置一座清楚標示的樓梯,並在電梯附近加上標示,「鼓勵使用樓梯」;另一提案允許房東運用裝置,維持最多連續三層樓的樓梯門戶開放,方便員工往來各樓層時,以走樓梯取代電梯。

為促進政府辦公室更為積極,這紙行政命令要求所有市政單位在新建築或重大翻新工程中,必須採用積極設計工法,紐約市於2010年公布積極設計方針,「設計、發展與營建辦公室」也曾應用於多項公共空間計畫、市政建築,以及兩項由Blue Sea建設開發的兩項平價建築方案。

彭博市長也希望這個構想能拓展至紐約以外的地區,因此同時成立非營利機構對外傳播,「積極設計中心」執行長Joanna Frank在聲明稿內表示,該組織將做為「國際資源站,傳達最佳設計作為與分享衛生研究成果,藉由設計鼓勵體能活動及健康飲食,減少肥胖與長期疾病等問題」。

該中心目前員額三人,28.5萬美元經費大多來自彭博成立的「肥胖工作小組」,其他財源則來自世界多個地方政府。

該中心網站目前已收集數項採用積極設計原則的案例,如紐約高架公園、紐約警察學院等。

Written by Leonard Chien

18 七月, 2013 at 16:40

張貼於Uncategorized

地鐵裡尋覓情緣

leave a comment »

本文出處:Love in a Tim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

對於人們身處在大城市的寂寞感,捷克首都布拉格的運輸部門官員突發其想,提議在地鐵列車設置單身車廂,預計在今年下半年推出,在每星期固定時段內,將每列地鐵最後一節車廂提供給單身男女(非單身者當然亦可搭乘)。運輸部門發言人Filip Drápal表示,希望藉此幫助忙碌單身人士增加認識他人的機會,他在媒體上指出,「今日民眾苦無結識他人的場合,這就是個契機」。

目前民眾反應大多正面,Týden舉辦的網路民調顯示,51%的投票者支持這項構想,不過其中也牽涉幾項敏感問題,人們若已有固定對象,卻還進入這個車廂,是否會遭指控出軌?乘客若意外走進這個車廂,遇到他人上下打量或搭訕,是否就不能申訴?許多女性早已不滿,有些人趁著車廂人滿為患時上下其手,如今再將擁擠列車指定為單身交友空間,顯然會出現問題。

其實你我走進充滿陌生人的車廂時,常會感受到莫名的緊張感,覺得不該與任何人交談或互動,也只有在城市的地鐵系統裡,我們會和這麼多陌生人如此貼近,也只有在這裡,與陌生人攀談是絕不能打破的社會禁忌。這項禁忌存在不無道理,人們搭地鐵並非為了社交,更不想被他人糾纏,不過也有些人總是想像,自已的夢中情人或許每每與你擦身而過,搭上另一節車廂。

許多城市都希望打破人際隔閡,美國網站Craiglist設有地鐵尋人專欄,英國倫敦免費報紙Metro的「尖峰時段一見鍾情」專欄頗受歡迎,甚至有人藉此求婚;法語系國家也有地鐵交友網站croisedanslemetro.com,涵蓋法國巴黎、比利時布魯塞爾、加拿大蒙特婁及其他五座法國城市。巴黎民眾若決心在地鐵裡尋找真愛,地鐵地圖網站Dataparis.io詳述單身男女最多的車站;Tubecrush網站則收集倫敦民眾在地鐵上私自拍攝的心儀男女照片,看來或許令人有些心驚,不過在美國波士頓紐約亦出現類似網站。這些人都希望重新串起錯失的情緣,證明大城市生活仍有情愛潛潛蘊釀,但也證明各位即使與數百萬可能伴侶住在同一城市,也未必就比較容易遇見心上人。

Written by Leonard Chien

16 七月, 2013 at 08:42

張貼於社會書